
2016年1月22日早上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派出志愿者在广州慰问梅州籍的抗战老兵。我们这一组在李剑明会长的带领下与广州市的志愿者王丰一起看望了四位抗战老兵。
从酒店出发驱车50多公里的第一站:广州市养老院看望了抗战老兵刘元发( 96岁 籍贯:兴宁市合水镇罗英村)黄埔军校4分校17期炮科,中国远征军71军辎重团第1营少尉排长,榴炮营中校营长,后加入中国远征军71军,在独立步兵团当文书,后到辎重团第1营运输排排长。在松山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由后方往前线运送弹药途中遭遇炸弹袭击,头部、腿部受伤,疗伤后归队。后在71军87师榴炮营任中校营长。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市政府当过事务员,49年回家务农。)
刘爷爷看到家乡来的我们感到很高兴。一直在向我们述说他的从军经历。李会长代表协会送上了新春慰问大礼包及慰问金等。大家用家乡话逐一与刘爷爷问好。由于我们要慰问下一位抗战老兵张颂尧爷爷,就不舍的赶往下一站了。
太约在中午12点左右我们来到了抗战老兵张颂尧爷爷( 94岁籍贯:大埔县高陂镇船坑村)广州市第四战区第二挺进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1940年初,和大埔县高陂中学5个同学一起步行到梅县参军,加入第四战区第二挺进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先当勤务兵,后抽调到政训室政工队。1941年三三事变后被调到阳江,42年纵队解散,就到阳春县找了工作。
张爷爷正在与女儿、外孙等在家等着我们的到来。大家齐齐向爷爷问好,张爷爷一直用纯正的大埔高陂音的客家话应答我们,脸上露出乐呵呵的笑容。协会会长李剑明总经理及皮宏副会长一起送上了家乡的新春慰问大礼包及致敬金。当爷爷听到我与他是同一个镇的时候,爷爷就与我聊着家乡的一些事。看着爷爷的开心的笑脸及后辈的孝顺,我们很欣慰。怕影响爷爷吃午饭我们一一与爷爷告别后就忽忽赶往去看望赵月英抗战老兵奶奶。
赵奶奶( 赵月英94岁籍贯:大埔县高陂镇古埜,现在广州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疗养)52军军部后勤子弟学校教导主任(中尉)18岁中学毕业,先在翁源新江小学任教,日军轰炸翁源后,往广西桂林投奔堂兄赵公武(时任52军副军长),安排在52军军部后勤子弟学校任教导主任(中尉),随52军辗转文山、柳州、独山、安顺、攀枝花、贵阳、昆明等地,日本投降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卧床住医院好几年了。) 我们只能先不吃午饭去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部。
赵奶奶女儿在楼下等我们。来到奶奶病床上发现她己经无法交流了。她女儿一声声深情呼唤告诉她梅州老家的志愿者来看望了,但奶奶因病情严重而不应。看着这样我们痛在心里,一个个志愿者用家乡话呼唤奶奶,突然她眼睛睁开并流出了泪水。大家很是感动,说明赵奶奶知道了家乡后辈来看望其了!李会长送上了协会的新春大礼包及关爱金后大家与病床上的赵奶奶合影留念。这时已经接近下午2点了,我们与赵奶奶女儿告辞赶往番禺。
大家吃了工作便餐后,就去看望 第四站的抗战老兵曾广全爷爷(99岁籍贯:梅江区城北镇曾龙岌)现居: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朝阳西街宜居新村13栋303,是第九战区兵站总监部审核科科员/三等军需正(同少校)老人对抗战的经历已经非常模糊,最经常的回答就是“记不得了”。 只记得自己在一个“军政机关”坐办公室,九战区的兵站总监部。去过长沙、衡阳,还撤退去过梧州。抗战胜利后回到梅县老家务农。在文革曾遭到批斗虐待, “几乎被打死”(老人女儿原话)也许那段经历给老人带来了太沉重的伤害,以至于他要极力忘却,还经常强调“我只是为了吃口饭才去的……”。)曾爷爷也因年事已高走路困难而助步器辅助走路了。听到一声声家乡后辈的问候,爷爷高兴的应答着。我们送上了慰问活动的新春大礼包及关爱金后坐下来与其聊天。聊天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爷爷一开始不敢说出自己参加过国军抗日战争,因怕会想起以前遭逼害的苦难日子。爷爷的老伴已经中风卧床不起了。我们一直安慰曾爷爷。李会长介绍了抗战英雄画册上曾爷爷的战友钟红梅爷爷,曾爷爷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时爷爷露出了幸福的笑脸。大家一起用家乡话陪曾爷爷聊天。由于天色已晚要赶路回住地就依依不舍地与曾爷爷了。爷爷一直在说感谢协会及家乡的乡亲的。他的二儿子坚持要送送大家就一直送到停车的地方。
这些抗战英雄客家兵少小从军而为国出征抗日战场,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尊敬!乐观面对生活苦难的精神令我们钦佩!老兵不死只是在不断凋谢。
作者:廖铁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