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潘海泉,抗战时又名潘焕新
出生日期:1918年
籍贯:广东省兴宁市永和镇
军校经历: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学校设在广西的宜山)第十六期步科
曾所属部队及军衔职务:1941—1943任第九战区担架兵十一团三营四连任少尉排长
从军经历:
1938年—1939年,潘老在永和湖乡小学教书,抗战的烽火早已在全国漫开,当时就有很多青年人投身军营抗日报国,潘老当时有意愿,但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去参加抗日,只好暂时放下。1940年,广州、武汉等相继沦陷,潮汕地区也相继失守,兴梅地区岌岌可危,恰逢黄埔军校在兴宁招生,于是潘老毅然投笔从戎,报考了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学校设在广西的宜山)第十六期,在黄埔军校的九总队步科学习了一年后,调往第九战区担架兵十一团三营四连任少尉排长(1941—1943),因为有一次和陈碧山(兴宁,新圩,同学)联系运送子弹到曲江九连山游击区,此事被举报。潘老在曲江抓去坐牢,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痛不可忍。当时日寇进犯曲江,犯人急需处理,幸陈碧山与胞兄镜明联系,六个月后得以释放。1944年,由曲江释放后,,和胞兄镜明、陈碧山三人在乐昌农场养猪。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破裂,当时潘老生活困难,得陈碧山介结到军官总派,考入由李仕珍主办为期一年的南京警官学校。1947年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台山县冲口圩当巡官,任职有八个月之久,当时当地的革命群众围攻冲口圩,由于潘老采取不抵抗政策,一枪未放。事后被上级责备,再次被抓入狱。1948年,在四五月份时间,经胞兄的联系,得以释放回家。
回家后,双亲早已去世,妻子又离家出走,潘老只能和大哥住在一起,经好心人介绍得以成家,现潘老膝下有六个子女,家里是一贫如洗,幸得夫妻二人齐心,日子总算慢慢有了好转,不过好景不长,随着五六十年代的各种整风运动,阶级斗争运动,潘老是受尽磨难,但是不管怎样,潘老一直坚信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一天!1979年,四人帮倒台后,邓小平指示要在全国开展“拨乱反正”运动,潘老得以平反。